m6米乐官网入口

服务中心

保税仓

的能源足迹丨吞吐万千 ——从黄骅港看我国能源“大动脉”高效畅通

来源:m6米乐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2024-06-02 10:26:07

  黄骅港作为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要加强港口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

  吞吐万千——从黄骅港看我国能源大动脉高效畅通

  每日,从陕蒙等煤炭主产区出发的150余列重载列车轰鸣而至,来到旅途中转站——河北沧州黄骅港。而后,随着煤炭装卸设备的翻转腾挪,不到24小时,60余万吨煤炭将全部完成中转,乘坐巨型运煤船转运南下。

  这里是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也是我国最大的煤炭下水港——连续4年煤炭下水量超2亿吨,占北方十港煤炭下水量的近30%。开港以来,累计煤炭下水已超28亿吨。

  2023年5月11日,习在河北考察期间,来到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黄骅港煤炭港区码头,作出要加强港口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的重要指示,为港区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带来了重大机遇。

  时隔一年,记者探访黄骅港时,一派繁忙有序的大场面震撼人心。坚持向海图强、向海发展,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黄骅港务公司)有力有效保障能源运输大动脉安全高效畅通,凝聚起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向前的不竭动力。

  5月11日,黄骅港装船码头,一名工作人员手持移动终端,站在货轮之上。臂架向前——随着一声语音指令的发出,装船机立即开始大臂前伸的动作。

  在黄骅港,像这样一艘5万吨级的运煤船一天之内就能够实现装卸货,且全流程无须人工操作。这一切,得益于黄骅港务公司在智能化建设上的不断探索。

  黄骅港现有的生产规模是经多次扩建而成的。不断的提高的设计能力和吞吐量,对周转率提出了极高要求。黄骅港务公司科技信息中心智能控制科副科长陈致远向记者介绍道。

  如何满足能源运输大动脉安全高效畅通?一条时间轴清晰标注出黄骅港全方面提升港口智慧能力建设的征程。

  2016年底,在国际无借鉴、国内无先例的基础上,黄骅港全面完成了堆场智能化改造项目,实现了堆场设备的无人操作;

  2018年,黄骅港开启装船机远程操控改造,实现作业区域5G网络全覆盖、完成北斗定位系统转换;

  2020年4月,黄骅港打通了智能化作业的最后一个环节——装船机智能化作业,填补了世界散货港口自动化装船作业的技术空白,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2023年6月,在煤炭装卸作业翻堆取装大型设备均实现自动化运行的背景下,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设备协同调度在三期卸车作业线正式运行。作业流程线由人工启停转为由系统牵引各设备协同作业,单流程常规操作步骤由13步降为0步,实现了生产作业模式的新突破。

  当时间行至2024年4月,黄骅港务公司发布了国内首套散货港口智能生产操作系统——CE-TOS。

  陈致远介绍说,该系统能将生产计划、设备管理、来港车船信息等内容全部实现在线分析,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作业流程、设备调度及维修计划,促进港口运营高效精准。

  回想起一年前习的亲切话语,陈致远依然心潮澎湃。我们始终沿着指引的方向前进,自主研发实施设备全流程智能管控,全方面提升能源港口智慧发展水平。今年1月,煤炭码头全流程设备远程集控研发技术与应用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该项目实现堆场配员减少62%、平均装船时长缩短25%、堆存能力提升10%、装船效率提升3.8%,船舶在港停时同比缩短5.1%,黄骅港慢慢的变成了世界首个全流程装卸设备智能化管控的煤炭港口!

  新技术、新装备、新机制的运用,无不显示黄骅港已将对新质生产力的探索落实在发展的主赛道上,成为保障能源供应的有力举措。

  2023年,我们完成煤炭装船20948.6万吨,煤炭装船和卸车量双超两亿吨,2024年一季度累计完成煤炭卸车5323万吨,煤炭装船5262万吨,创历史同期最高,有效保障了能源运输通道的安全高效畅通!陈致远的语气中满是自豪。

  黄骅港的另一令人震撼之处,是其超乎想象的清新与洁净。厂区与码头的地面洁净如新,就连堆场旁的树叶都油绿发亮,与印象中的煤港完全不同。

  记者不禁好奇:一个平均每天卸、装60万吨煤炭的港口,如何能做到煤粉不飞扬,含煤污水不外排?

  黄骅港务公司组建的环保课题研究团队牵头人,该公司设备管理中心副经理汪大春和记者说,团队研究之后发现,煤炭的外含水率对煤炭扬尘有直接影响,当煤炭的表面含水达到特殊的比例,使细小颗粒有效附着,就能从源头上抑制粉尘的产生。经过不断探索测试,他们研发出了适合北方煤港的本质长效抑尘技术。

  翻车机房是黄骅港的网红打卡地,被网民称为大型翻车现场。这样一个世界最大的翻车机房共有4套翻车机系统,年卸车能力达到1亿吨,占黄骅港年卸车总量的一半。

  纵向两列运煤火车驶入,每4节车厢为一循环,翻车机钳制车厢旋转160度左右,只听轰的一声,320吨煤炭在干雾的全包围中瞬间被卸入底层漏斗。

  更为震撼的是,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丝毫看不到煤尘升腾,两列车卸完耗时10秒左右,而后翻车机房干净如初。

  在翻车机底部与振动给料机接合处安装的自动洒水装置,能轻松实现精准喷洒水雾,让每一粒煤炭与水均匀混合,达到合适的含水量,从转运全程的源头实现有效抑尘。黄骅港务公司生产三部经理许宁为记者揭秘。

  不环保,不生产。厂区随处可见的标语,是黄骅港人刻进基因里的环保理念。

  在生产现场,48个密集矗立的高大储煤水泥筒仓格外醒目。许宁和记者说,这是目前国内工艺最先进、效率最高的煤炭装卸系统,筒仓采用全封闭设计,从源头上隔绝了煤炭粉尘外溢。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自主研究了顶部封闭空间长效抑尘系统,通过喷淋、补水、清带三道工序进行封闭空间粉尘处理,抑尘效果突出。许宁说。

  为了解决煤炭堆场的粉尘问题,爱钻研的黄骅港人为装卸设备全面布局了洒水系统。

  只见堆垛上方的半空中,堆料机伸出长长的铁臂,铁臂的尽头,煤炭伴着蒙蒙的水雾汩汩泻入煤垛。距离仅数米外,记者丝毫感觉不到一点粉尘。

  对于含煤污水的处理,黄骅港也有独到的黄骅港方案。

  我们以空闲荒地、垃圾场为基础,投资4000余万元建设水域面积近70万平方米的两湖三湿地生态水系,实现压舱水、含煤污水及雨水的有效收集、处理和利用,形成生态水系统智能循环体系。黄骅港务公司生产保障中心生态环境科负责人李冬告诉记者。

  通过这一创举,黄骅港人破解了供需水不平衡的矛盾,基本可达到生产用水自给自足。李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黄骅港每年可回收利用水资源约450万立方,直接节省用水成本2000万元左右,生态循环效益显现。

  漫步在厂区莲园内,一尾尾锦鲤在回收水造就的鱼池里欢腾,湖面上不时有水鸟飞过,一幅生态画卷随着视角变换慢慢展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我们黄骅港也得到了生动实践。李冬说。

  5月的黄骅港,海风清凉。一排桥吊整齐地矗立在散货码头沿岸,一艘艘货轮满载货物停靠在泊位上。

  5月11日8时15分,停泊在黄骅港散杂货902泊位的中远集运畅锦18轮开始卸船,两集装箱瓷砖顺利卸至散货堆场,这是黄骅港接卸的首批雄安新区建材集装箱货物。

  货物从广州南沙港运至黄骅港,后将经过朔黄铁路运往雄安新区。这是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重要指示精神的一个缩影。黄骅港务物流公司市场营销中心副经理郜洪峰对记者说。

  黄骅港务企业具有17个煤炭泊位、4个散杂货泊位、1个油品泊位。智慧赋能现代化大港建设外,如何在功能性和综合性上做文章?

  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不断自我加压,积极地推进功能建设。郜洪峰介绍,黄骅港务公司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完善综合性港口,在做大做强煤炭运输产业的同时,加快建设8万吨级原油码头和综合物流园区,完善多元化业务布局,更好服务腹地企业发展。

  过去一年,黄骅港务公司成功开辟中谷黄骅—天津集装箱航线年全年实现集装箱作业量73400标箱,同比增长260%,拓展了更广阔的适箱货源腹地。

  过去一年,黄骅港务公司打通了疆煤全程铁路集装箱运输新通道。来自新疆的煤炭集装箱,由黄骅港下水运至福建、广东和广西。这是国内最长的运输路径,不仅在经济效益上具有竞争力,更可有力提升华东华南沿海能源保障能力,为能源安全提供有效支撑。

  过去一年,黄骅港务公司开通了中欧班列航运路线标箱的运输任务,成功拓展一带一路物流运输海陆联运,港通天下初见端倪。

  2023年全年,黄骅港务公司完成非煤业务吞吐量1238.3万吨,同比增长61.65%,较上年计划增超38.3万吨。郜洪峰说。

  西连新疆、东达渤海,北接内蒙古、南下广东,覆盖沿海、贯通内河,能够正常的看到,以黄骅港为枢纽,一幅以大物流山水画绘制的港通天下大写意,正徐徐铺展。

  梳理黄骅港的发展足迹,不禁感慨万千。昔日数十里的盐碱滩涂、粉沙淤泥质海岸,如今已变身为我们国家现代化煤港的标杆与样本。

  黄骅港的嬗变,亦映射出我国持续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慢慢地加强能源系统供给韧性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路径。如今,我国已形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实现了能源供应的量价齐稳,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用能需求。

  大潮涌起,风正帆悬。透过能源枢纽港口这扇窗,世界看到的是中国现代工业发展的极致特写,是中国能源行业在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的奋进篇章。肩负殷殷嘱托,必将扬帆远航。

  探访黄骅港,从碧海蓝天到装卸车间,极致二字,伴随着震撼的视觉上的冲击和深情的娓娓道来,在记者脑海中左右横跳。

  AAA级工业旅游景区、亚太绿色港口、五星级绿色港口、中华环境优秀奖、世界上首个实现翻堆取装全流程智能管控的煤炭港口、全国首个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满满的荣誉,足以勾勒出这个国内最大煤炭下水港的时代变迁,也将未来港口的无限可能呈现给八方来客。

  一切,要从一棵树最多活三年的盐碱地上讲起。是坚持不懈的创新,是永不言弃的奋斗,是对国家战略决策的久久为功,给这个曾经的小渔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荒滩变绿洲,枯木能逢春。

  黄骅港煤炭港区1997年开工建设时,除了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其他全是劣势。在当年的技术条件下,淤泥粉沙质海岸的建设难度堪比登天。第一代黄骅港建设者从泥泞中蹒跚起步,让全世界都没有成功经验的巨大挑战,变为将不可能做成可能的重大机遇,为我国港航事业发展和国家能源运输体系建设积蓄起强大信心和技术基础。从此,建设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的职责,与一代代黄骅港人的命运,交汇成追求极致、收获极致的隽永诗篇。

  为了提高周转能力,黄骅港人自主研发实施设备全流程智能管控技术,将堆场配员减少62%;为了严控传统煤港的粉尘污染,黄骅港人创造多项抑尘技术,让员工穿着白衬衫上班也能洁净如新;为了根治含煤污水的环境污染,黄骅港人研发循环水系统,用处理后的纯净水造出了方圆百里中的最美绿洲

  这些往常的不可思议,在一种追求极致的态度加持下,成为黄骅港的情理之中。港湾内,不时有货轮鸣笛往返。天蓝海湛,一幅向海图强的画卷在晨辉的掩映下铺开。满载着嘱托和希冀,更多追求极致的故事,正在黄骅港整装出发,向未来远航。

  总编辑:李光荣副总编:韩一凡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